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人文學的過去與未來
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Humanities 
開課學期
112-1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傅 揚 
課號
Hist1614 
課程識別碼
103 5310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2 
備註
A25:歷史思維、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
總人數上限:10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人文學(Humanities)有悠久歷史。現在一般認知的人文學(科),既是西歐文明發展下的產物,亦體現不同文化傳統各自的在地特色。人文學的聲望與命運起伏,不只是學科本身的問題,還涉及不同時代、不同社會環境和不同文化觀念間的互動。進入二十一世紀,人文學則必須進一步回應實用性和數位科技的挑戰。
本課程以西歐∕北美為經,考察人文學與若干社會、文化現象的關係,期許同學在近代知識與思想史的背景中,加入在地(臺灣)的學習與生活經驗,思考人文學的內涵。課程也將討論人文學在數位時代應如何保持韌性,持續在知性與社會上發揮其角色。

*第一次上課將加簽20~30人,若有意願人數超過名額,將按年級進行排序、抽籤,同學毋須來信詢問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旨在帶領同學認識人文學的發展及其當代危機,以及數位人文學(digital humanities)帶來的可能性,幫助修課學生思考人文學的理念、實踐和潛力,並反思何謂人文素養。
 
課程要求
修課同學須於課前閱讀指定資料,課堂上參與討論或作答,並根據課程指引增進讀物量和思考深度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見每週進度 
參考書目
艾倫‧布魯克(Alan Bullock),《西方人文主義傳統》
Scott L. Montgomery & Daniel Chirot,《創造現代世界的四大觀念》
金耀基,《大學之理念》
任博德(Rens Bod),《人文學的歷史:被遺忘的科學》
努斯鲍姆(Martha C. Nussbaum),《功利教育批判:為什麼民主需要人文教育》
史諾(Charles Percy Snow),《兩種文化》
喬治.安德斯(George Anders),《人文學科的逆襲》
林富士主編,《「數位人文學」白皮書》
薩伊德(Edward Said),《知識分子論》
其它資料將隨課程進行補充 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10% 
 
2. 
平時作業 
30% 
共兩份 1.分組報告的書面心得(針對其它組別的內容)(20%) 2.游尚儒教授演講的回應(10%) 
3. 
分組報告 
20% 
分組討論後,設計一套「推薦臺大學生讀的經典」,於課堂上進行解說 
4. 
期末考 
40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05  課程說明 
第2週
9/12  人文主義的誕生與確立 
第3週
9/19  人文學科的發展 
第4週
9/26  科學與「兩種文化」 
第5週
10/03  大學的理念 
第6週
10/10  國慶日放假 
第7週
10/17  經典閱讀的價值 
第8週
10/24  期中考週(準備分組報告) 
第9週
10/31  分組報告 
第10週
11/07  分組報告 
第11週
11/14  公共知識份子 
第12週
11/21  游尚儒教授演講 
第13週
11/28  什麼是數位人文學 
第14週
12/05  數位人文與文化產業 
第15週
12/12  人文學的危機與轉機 
第16週
12/19  期末考